全国人大代表热议减碳:建议加强“禁塑令”执行落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何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针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踊跃建言。
郑月明代表:
强化“禁塑令”执行和监管 助力治理“白色污染”
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塑料污染,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禁塑令”出台后,各地政府陆续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明确了“禁塑令”的实施范围、时间表和责任主体。在政策实施初期,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消费者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意识明显增强,禁限塑措施取得了一定积极成效和突破。
但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在履职中发现,近两年来,随着“禁塑令”舆论热度的下降,国内市场在传统塑料制品消费方面有所反弹,可降解产品的推广力度减弱。
“随着民众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和可降解塑料等产业快速发展,禁限塑工作的基础越来越扎实,推动全面实施‘禁塑令’的时机趋于成熟。”郑月明建议,加强“禁塑令”执行和监管力度,提高日常执法检查、不定期专项抽查等频次,加大对限制领域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产品的处罚力度;与此同时,支持可降解产品的回收和处理,优先在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旅游城市和旅游度假区、风景区设立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分类回收设施,建设集中堆肥处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