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禁限塑新规半年考,市场实践、反响与政策成效


自2024年1月1日起,河南省全面实施《河南省禁止和限制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新规实施的过程中,在市场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同时也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01
新规实施现状:
挑战与应对
1. 执行难度大:“五小”场所(小饭店、小超市、小夜市、小摊贩、小农贸市场)作为塑料污染治理的难点,由于其规模小、分布广且管理不规范,很难有效实施“禁限塑”政策。这些场所普遍存在免费提供不可降解塑料袋的现象,且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2. 虚假标识问题:市场上存在大量使用虚假标识的塑料制品,特别是一些不规范的小企业和邻近省份生产的产品,它们在外观和重量上与可降解塑料相似,使得消费者难以区分。
3. 降解标识规范缺失:尽管河南省塑料协会推行了溯源管理和专用标识工作,但目前市场上带有认证标识和溯源二维码的塑料制品仍然较少,这不仅给消费者识别带来了困扰,也给政府的监管工作带来了挑战。
02
河南省政府回应: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回应一:已成立两个研究院,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已组织成立河南省生物基材料产业研究院和河南省聚乳酸可降解材料产业研究院,支持生物基材料产业研究院主要聚焦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单体及聚合物产品技术开发等领域,着力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回应二:支持这个企业牵头申报创新中心,支持聚乳酸可降解材料产业研究院瞄准乳酸、聚乳酸降解材料全产业链世界前沿技术难题,致力于打通“产学研用”通道,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打造国际领先水平的生物新材料产业链,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支持宏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申报河南省生物基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
回应三:投入1亿元推广加厚高强度及可降解地膜,2023年,省财政安排1亿元,支持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220万亩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40万亩,引导农户、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生产回收企业等实施主体,科学推进加厚高强度地膜使用,示范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
回应四:投入1471万元用于绿色循环领域,安排创新研发专项资金1471万元,聚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需求,针对绿色循环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转化,支持河南德邻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农牧业废弃物生物无害化处理及循环利用的技术创新与示范”等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推动绿色循环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和突破。
03
市场反响:
绿色转型初见成效
新规实施半年内,在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各界积极响应,通过以上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河南农业大学扶沟蔬菜研究院可降解地膜西红柿棚菜种植
“农业领域的绿色革新”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积极推进农用薄膜的科学使用与回收,以及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推广应用。2024年1月17日,在河南农业大学扶沟蔬菜研究院,可降解地膜已被成功应用于西红柿等棚菜种植,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也有效减少了农业塑料污染。政府还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农民采用环保材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于河南省人民政府
“商务与市场监管的联合行动”
自2024年3月20日始,濮阳市商务局和市场监管局联手,对全市大型商场和超市进行专项检查,重点监督塑料污染治理和消防安全问题。调查组特别关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减少使用情况,督促商家推广可循环使用的替代品,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此举有效促进了商贸场所减少塑料袋和塑料餐具的使用,推动了环保替代材料的广泛应用。

图片来源于河南省人民政府
“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的跨省交流”
2024年4月8-12日,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省内可降解塑料产业链重点企业负责人赴广东进行观摩交流,旨在学习先进经验,加快河南省可降解塑料产业的发展。此次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省内外企业的合作,也为河南省可降解塑料产业的串珠成链、聚链成群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图片来源于河南省人民政府
随着河南省“禁限塑”新规的成功实施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预计未来会有更多城市加入到“禁限塑”的行列中来。这些城市可能会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禁限塑”政策,或者对现有的政策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这不仅将有助于减少塑料污染,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将推动整个社会向着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